勇闯难关创辉煌
勇闯难关创辉煌
——建井一处红旗区队纪实
李中华
平顶山后山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四周依次为平顶山、落凫山、石门沟、桃凤沟、铧角山、张赛山、墅猪岭。东南角有天观墓,墓前立着大户人家才有的石马、石羊,还有孟良寨等。再往东有中英石,传说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北有竹园水库,北侧的一条小溪源源不断地注入水库,一旺清水养育着竹园村、下韩家、王家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是许多人找也找不来的桃花源。据说张赛山上曾有一个土匪窝,早年间经常祸害乡里,也是白朗起义的老基地。传说附近有一条巨龙,为保一方平安,当地山神把巨龙钉在了山谷中,流了无数年血水……丰厚的人文传说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1989年,随着煤碳事业发展的需要,一矿决定在平顶山后山开建北二风井,经测定后,建在群山环绕的野猪岭上,并由一处承建。当时此地极为闭塞,上一代建井人每天坐着大卡车,从光明路上的南工地出发,先后修了两个月的石头路,设备和人员才勉强抵达野猪岭。炸药打破群山的宁静,炸平了山头,勉强平出一块地方,建大院,立井架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开井口,并在东边的山脚下花十几万元打了一口水井,愣是把杂草丛生的山坡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当时设备落后,全靠人力补上,这里是百里矿区中干劲最大的一个工地。建井人一干就是十八年,把青春和汗水撒向这片热土。
2020年,因北三工区设备安装的需要,有着建井一处多年“老红旗区队”称号的第一项目部(后简称一部)发扬上一代建井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1号,进驻了一矿北二风井。当时正是北三工区回收、战疫情、渡难关、复生产的关键时刻,第一项目部在周东升经理、吴晋副经理的带领下,组织现有的能离开家门上班的人员近二十人(一半是队长、副队长、技术员),克服种种困难,从搬家、31220机巷高抽巷回收、给不能上班的员工送通行证开始,到恢复地面的机修房、灯房、洗衣房、库房、烘干房、食堂;-950排水泵房到-800排水水管线,已1变电所到戊一变电所电缆铺设,北三井筒井底清渣,组织给工人提供饮用水……在北二更换绞车电控系统时,带班坚持生产;在7月时间紧、任务重、天天下雨的情况下,组织机修电工日夜穿着雨衣安装井架子、改吊盘等,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续写了红旗区队新篇章。
由于疫情的发展,去北三工区的交通中断,工会主席与吴晋副经理一起先期到达北二风井,收拾办公室,腾更衣室,拉更衣柜子,恢复灯房……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2月2日在尚不能通行的情况下,组织所有能上班的工友,把工作衣、胶鞋、矿灯装到袋子里背着,全靠走路穿过几个村子的防控卡口,从北工区来到了北二工区,一起把家搬到了北二风井。他们吃住在二楼彩板房里,一直坚持到3月后疫情结束、交通恢复才回家。特别是离家远的吴晋和几个值班队长,一刻也没有离开项目部。
由于部分职工居住的小区、村镇管理严格,在周东升经理、吴晋副经理等的领导下,通过微信群登记所有不能出家门的员工的居住地址,集中办理了通行证。并积极安排项目部值班人员骑着电动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寒风中按小区位置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送通行证;用直板车送通行证到附近县区、接工友入住北三项目部彩板房、联系工友复工复产。
为确保31240机巷顶板抽采巷生产不受影响,项目部内加强管理,把辖区分成北二和北三两个工区,牛书记主管北三,吴晋主管北二,天天开微信视频会议,在企业微信群里通报和检查整改问题;外联系矿方调度室,组织车皮下料,安排猴车时间,下井进行防疫测温登记检查。
初到北二时,在一无所有的艰难情况下,项目部织织恢复机修房、洗衣房、库房、烘干房等。领导干部带头下手,在缺水少电、没有吃食的情况下,直板车几乎日夜拉投备、拉物料,安装调试,尽早恢复地面基础生产设施,为工人和生产生活需要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生活饮食上,北二项目部干部硬是天天靠着啃方便面接好了灯线、照明、插板等。彩板房里既是吃住的地方,也是放工人东西、开会的地方,一天到晚不消停。干部日夜坚守,既维护了生产,又保护了家人。随后恢复了项目部职工小卖部,方便了部分职工在大部分商店没有开门的情况下带水和食物下井的实际需要。还用平板车天天拉来大桶的水,并组织女工建立项目部小食堂,就地做饭,保证了留守人员的生活所需。条件稍微成熟了之后,又把北三工区的食堂搬到了北二风井东北角的一片空地上,建了四间彩板房,并安排女工收拾桌椅,安排电工维修活面机等设备。不日,外包队进驻,在只有一位厨师的情况下,坚持一天三班地提供饭食;在买不来馒头的情况下,天天烙油馍、下面条,天天熬夜熬得红着眼,身心疲惫也毫无怨言。
2月初,每天只有十几个人上班,其中有六七个都是队长、副队长,周东升带队,吴晋等干部以身作则、分工明确,组织所有人员每天坚持回收31220机巷顶板抽采巷回收设备。部分H架、边管全靠人力从一千多米的巷道尽头有积水的地方搬运过来,一个人一个班,往返数次,汗流浃背,终于在2月14日复工前基本完成了任务。
由于31240顶板抽采巷距离远,使用的是旧扒装机,经常出现漏油等设备故障问题,影响生产,生产经理吴晋安排机电干部职工轮流跟各班下井,现场维修设备,反复调试,一旦当班处理不了,就连班处理,甚至在井下一天一夜,不修好不罢休。机电技术员史海通因经常钻扒装机,导致腰间盘突出,天天吃药;机电副队长赵军胜腰疼,几天下不了床,稍好一点就继续下井,就靠着这样的一股劲儿,切实解决了一线设备运行的实际问题。
3月,因从全处调人支援夏店项目部,人员短缺,可是在生产经理、副经理的带领下,一部干部职工在北二入井沿线卸管子,重新打眼,使用钢丝绳悬吊,在不影响正常生产、不抽调一线工人的情况下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工作。随后又组织人员铺设从已一变电所到戊一变电所的电缆,物料要先从车里卸到帮上,然后再挂好,一路全靠人车拉运,十分辛苦。
为了配合安装处改装北三风井,项目部组织当时的一分队跟运班合并,进行井底水窝清渣。经过六次技术方案修订,更换了三次设备,完成了井筒提升与井底快速装渣平行作业的目标,实现了小挖配合矿车直接出渣、地面拆除摇台且能够自动翻矸,矿建和机电相辅相成。为了鼓励职工、提高效率,运班与井工、机电配合,给运班开井工工资;为了防止衣服湿透,井工与运班人员轮流下井作业,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2020年夏,为了解决一线工人的井下喝水问题,项目部组织人员一天三班为所有工人提供桶装水,不论项目部谁值班,一到下井时间都把桶装水掂出来,准备好抽水器,让工人一个一个地接水下井。从春末,到深秋,连续几个月,天天如此,在为工人提供了方便的同行,也节约了工人的下井成本。一连数月为工人提供桶装水,这是前所未有的。
5月,由于北二风井进行绞车电控系统的升级改造,导致人员不能从北二下井,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第一项目部的生产。根据工作需要,项目部与矿方协调,安排从北一风井下井,这样,一线工人每天就要坐一部人车、三部猴车,再步行数千米。为了确保行走路线的安全,确保没有走过这段路程的工人不会走错路、找错巷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项目部生产、安全、技术负责人带队提前摸清行人路线及每段路线所耗费的时间,并提前联系猴车、人车,与矿方协调更改猴车时间。随后项目部统一安排值班干部,分三班与工人同上同下,全程联系猴车、人车,在拐弯、上下猴车的地方等容易走错路的关键点一个人一个人地交待行走路线,特别是歇班头一天走这条路的工人,确保所有工人一个不差地沿着预定的路线上下班。
7月,北二回风井由于年久失修而进行回风井维修,由一部协调总工期、土建队打绞车基础、工厂安装绞车、一部组织大班的机修机电安装井架子。为了赶工期,在那段天天下雨的日子里,每天冒雨施工,在现场穿着雨衣焊接吊盘。在回风井防爆门起吊后,却发现吊盘与井筒尺寸有出入,不能使用。为了不影响工期,项目部组织精干力量加班连班、机电负责人连夜蹲守指导,加宽、加大焊接,运班人员辅助加工,在大雨中灯火通明,彻夜不停,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落吊盘,开始施工。首次下井看现场时发现,北二回风井井壁破损最大处宽5m,深5m,高近7m。安全、生产、技术负责人先看现场后制订维修方案,然后多方联系设备。由于井筒施工的安全风险最大,张文山经理、吴晋副经理三天两头下井实地查看指导,王高峰队长、扶辉副队长以及机电技术员、矿建技术员也轮流下井,在仅仅只有几平方米、堆满设备的吊盘上反复讨论、研究具体施工方案。干部下井时经常因着急或是方便查看问题就不穿雨衣,或是只穿个雨裤冒雨工作,等到升井时衣服已经湿透,冻得直打冷颤。打灰时经常出现地面人员不够用的情况,张文山经理、吴晋副经理就亲自带队,把地面没有下井的值班队长、副队长、技术员、材料库库管、看更衣室的人员全部利用上,齐下手都去打灰。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只要不下大雨,打灰就不停。上午如果不下雨,开完班前会后,张经理和吴经理就在井口附近转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就是靠着这样一股老黄牛的劲儿,回风井维修工程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任务。
2020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又是催人奋进的一年,一部的干部职工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从一无所有开始,全项目部人员齐心协心抗击疫情、恢复生产,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了工程处的工作,在“红旗区队”的光荣业绩里增添了浓厚的一笔。